最近,联邦经济部长卡特琳娜·赖歇的顾问团算是把天捅了个窟窿,他们没绕弯子,直接说德国正面临一场“严重的结构性危机”。经济学家尤斯图斯·豪卡普更是把话挑明了,有些政客还睡得正香,以为喊几句口号,搞点“情绪价值”就能把经济拉起来。
就在这帮专家急得跳脚,大喊着要“动真格改革”的时候,政府那边却慢悠悠地抛出一个预测:今年经济能增长0.2%。你没看错,就这么点儿。这微乎其微的数字,真能把深陷泥潭的德国拽出来吗?
这真不是杞人忧天。前阵子,我在柏林的朋友莉娜就跟我大吐苦水,说她邻居家那小伙子,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投了快三个月简历了,连个面试回音都没有。原本打算换个大公寓的计划,现在也只能无限期搁置。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片段,背后是冰冷得吓人的现实:今年8月,德国的失业大军时隔多年,再次冲破300万人的心理关口,定格在了302.5万!上一次看到这么高的数字,还得追溯到2015年难民危机那会儿了。
数字不会撒谎但会扎心
联邦就业局都出来承认了,这回可不是什么“季节性波动”,根本原因就是经济这台发动机快熄火了。想想看,这300多万人里,有刚揣着文凭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有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却被一张裁员通知单打发回家的老师傅。
警钟已经敲得震天响。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年没正经增长过了,2023年萎缩0.3%,今年又预测要缩0.2%,这是自本世纪初以来头一回这么拉胯。
好不容易今年一季度稍微缓了口气,增长了0.4%,结果二季度马上又被打回原形,联邦统计局甚至把初值-0.1%修正为更难看的-0.3%。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菲斯特一句话戳破了窗户纸:现在就算工资涨得比通胀快,老百姓也不敢花钱了。为啥?谁都怕明天工作就没了!
这种普遍的恐慌,让消费市场冻得跟冰窖似的,整个经济就这么掉进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更要命的是,德国国内已经快分裂成两个世界了。在不来梅和柏林,失业率直逼12%和10%,而在富裕的南德,比如巴伐利亚,失业率才4%出头。
大佬们开药方刀刀见骨
面对这烂摊子,赖歇部长的顾问团开出了一剂猛药,美其名曰“增长议程”。这群顶尖经济学家毫不留情,指出了德国经济的四大癌症:生产力停滞、人口老龄化、投资萎靡,还有那无处不在的过度监管。
他们的药方也相当“虎狼”。首先,就是要对着数据保护、建筑法规这些条条框框一通猛砍,给企业彻底松绑。其次,他们盯上了社会福利制度,建议效仿丹麦,直接提高退休年龄,甚至鼓吹延长每周工作时间。这招一出,无疑是要动很多人的奶酪。
更狠的是第三条:推动“增长导向的结构性变革”。说白了,就是别再拿纳税人的钱去输血那些半死不活的传统行业了。要把资源全部砸向生物技术、医疗科技、核能这些能弯道超车的未来赛道。团队成员科列夫更是点名批评了钢铁、汽车等行业的“特权圆桌会议”,直言这些精英小圈子正在拖垮德国。
前“经济专家”维兰德的警告则更像是一盆冷水。他强调,一边是经济萎靡,另一边是国防开支飙升,如果经济再不雄起,政府根本没钱去兑现那些增加社会福利的承诺了。
政府喊破喉咙企业捂紧耳朵
面对专家们的疾呼,德国政府当然也坐不住了。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提出了“秋季改革”计划,联合政府也火速推出了一个高达5000亿欧元的专项预算,用于投资基建和环保,还批准了企业减税方案,试图刺激一下。
从5月的“紧急行动计划”到7月的《紧急投资计划》,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先帮企业活下来。毕竟,企业要是都倒了,还谈什么就业。然而,企业界似乎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德国工商总会的梅尔尼科夫说得特别直白:“新政府上台时画了那么多饼,现在都四个月了,热身该结束了吧,赶紧动手啊!”
雇主协会的杜尔格也催促“不能再拖了”,必须立刻启动“改革之秋”。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痛苦:要么产品卖不掉,要么招不到合格的工人,还有的干脆把工厂搬到了海外。官僚主义、高税负这些老问题不解决,光砸钱,恐怕也只是听个响。
结语
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的争论、计划和预测,最终都要落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无论是柏林街头那个找不到工作的小伙子,还是巴伐利亚工厂里埋头苦干的工人,他们想要的,无非是一份安稳和一份确定的未来。
德国,正站在一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政府画出的大饼,究竟能不能变成企业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和民众餐桌上的面包,还是个巨大的未知数。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挣扎与期盼。现在还远没到可以松懈的时候,只有刮骨疗毒,动真刀真枪地改革,德国经济才能看到真正的曙光。否则,再漂亮的预测,也终将是一张废纸。
配资十大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