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穹”计划号称3年建成天基防御网,但技术漏洞百出、成本飙至5420亿美元。专家直言:这不过是“星球大战”的翻版骗局。
美军渲染中国核威胁,背后藏着一场5000亿美元的预算争夺战
美军高层又一次抛出了“中国核力量猛增”的论调,但这次的目的太过明显。 美国空军最高将领威尔斯巴赫上将近日在国会听证会上声称,中国到2030年将拥有1500枚核弹头,与美国和俄罗斯的规模“持平”。
然而,他话锋一转,强调这一“威胁”使得特朗普力推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这场看似严肃的安全评估,实则是一场为巨额预算铺路的精心策划。
“金穹”计划被特朗普政府包装成“保护美国本土的终极盾牌”,但其背后却是难以掩盖的技术困境和财政黑洞。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算,该项目总成本可能高达5420亿美元,远超特朗普宣称的1750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就在威尔斯巴赫抛出“中国核威胁”的前几个月,美国战略司令部2025年3月的报告还预测中国2030年核弹头数量仅为1000枚,而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当前核弹头存量仅为600枚。
美军为何在短时间内突然“修正”数据? 答案或许藏在“金穹”计划面临的现实困境中。
“金穹”系统的构想并非创新,而是直接脱胎自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 其核心目标是在太空轨道部署拦截卫星,构建一个覆盖上升段、中段和末段的四层导弹防御网。
最上层的天基拦截层计划用数千颗卫星组成监测和打击网络,理想状态下能在导弹发射初期就实现摧毁。 但这一设计面临两大致命问题:技术漏洞和成本失控。
威尔斯巴赫的“1500枚核弹头”预测,与多方权威数据存在明显矛盾。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报告指出,中国核弹头数量为600枚,且年增长量约100枚,属于稳步提升而非“爆发式扩张”。
即便按美军最夸张的预测,2030年中国核弹头数量也仅为美国现役核弹头(约1700枚)的不到九成,而美国总库存量高达5177枚,俄罗斯为5459枚。 美军刻意忽略总量对比,转而强调“增长趋势”,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了其真实意图。
此外,美国拒绝批准《禁止核武器条约》,反而要求中国加入美俄之间的“三边核裁军谈判”,试图用规则束缚中国核力量发展。“金穹”计划背后是军工利益链的狂欢。特朗普在2025年5月发布系统规划时,向3000家防务承包商展示蓝图,鼓励“快速行动、大胆构想”。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波音等企业已分食子系统研发合同,SpaceX虽被传参与卫星发射,但马斯克迅速辟谣。 这种“先画饼、再分钱”的模式,与上世纪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如出一辙——当时多数项目最终流产,但军工企业已赚得盆满钵满。
项目的“盟友合作”前景同样暗淡。 美国试图拉拢日本、加拿大等国加入“金穹”体系,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和“美国优先”立场已寒了盟友的心。
历史上,美国首个防空系统“赛其”成功依托欧洲盟友的雷达网协作,而如今“金穹”的地缘政治基础正在瓦解。
与中国核工业的透明发展相比,美方的炒作更显苍白。截至2025年1月,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58台,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二,在建规模世界第一。
4月27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强调核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仅为6.5gCO2/kWh,低于风电和光伏。这些数据印证了中国核能的和平属性。
在核武领域,中国始终将规模控制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 国防部多次申明,核力量调整是“被动适配安全环境”。 面对美国在亚太强化军事部署、推进“核共享”等行动,中国有必要确保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可靠性,但这与美俄的进攻性核战略有本质区别。
美军渲染中国威胁的套路早已固化:先通过模糊情报释放预测数据,再由高级将领公开背书,最终将未经验证的推测转化为“既定事实”。 此次操作与2021年炒作“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绕地球飞行”如出一辙,核心目的都是为特定项目争取政治支持。
“金穹”计划的困境折射出美国战略焦虑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已落后于中国;另一方面,其反导技术优势正被逐步蚕食。 通过打造“绝对安全盾牌”来弥补常规威慑力的下降,这种思维反而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配资十大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