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犯了一个严重性的错误,把喜剧元素拆解成了三种手段:东北话斗嘴、神经质般的性格外加上谐音梗。
这种错误和张艺谋的《第二十条》是很相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的姜文和的张艺谋都不会拍喜剧。或者说,只能拍的是最低级最不用思考的商业圈钱喜剧。
《你行!你上》的这个错误牵一发动全身,当只能在演员癫狂和自嗨中完成最重要的笑点和看点,那么这样一部喜剧电影,已经沦为一部春晚小品一样的东西。
沦为在口腔的运作,与演员们插科打诨的斗嘴里,完成一轮又一轮的自嗨。
这种理解约等于天然的认为东北演员的互相指责与互动,是最大的笑点。
所以,《第二十条》里靠马丽和雷佳音夫妻斗嘴生气制造笑点,
而在这部姜文自导自演的《你行!你上》里,只不过把男主角换成自己继续用而已。
2
但这完全不应该是姜文的水平,因为早在《鬼子来了》里他就展现了自己的喜剧执导能力,
他先用情境错位制造笑点,村民为保命谨慎供养日本俘虏,甚至用"审问"掩盖恐惧,俘虏反成村民的"祖宗"。
再用语言误读制造幽默,比如村民用方言"审问"俘虏时模仿官方口吻,底层话语对权力话语的笨拙复制,构成对严肃性的降维打击。
那部电影真正体现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主题,将悲剧内核包裹于喜剧形式,形成毁灭性的解构力量。
那么,《你行!你上》如果就是喜剧,你能记住几种幽默形式,几种喜剧形态。
姜文应该是怕观众们想不起来,所以他做了一个自以为幽默的口号。"你行,你上,干TA"口号式金句被植入日常对话,方言与官话的碰撞戏仿权威话语,自认为形成文化误读的黑色幽默。
但曾先森真想问问他,仅仅这句真幽默吗?
再说说一个细节,姜文终于在片中想到可以用谐音梗啊。于是来了一个谐音梗,“对牛弹琴”。
于是好吧,父子两人在异国他乡真的安排在农场给牛弹琴。
一个不够,再第二个谐音梗,:“大师你真是快刀,那谁是乱麻?”
就这种破包袱,脱口秀表演,观众都未必会笑,姜文真的拍得很廉价啊。
整部电影其实真正的男主角就是姜文自己。
但能看得清楚他的性格吗?
并没有,他应该是一个虎爸,好像也不明确。
而影片里的其他演员,无论是雷佳音还是胡歌,无论是胡歌还是丁志诚,无论是辛芷蕾还是何赛飞,任何职业都用同一种夸张的态度,逞着口舌之快,吞吐着姜文式“幽默”,同样无性格。
2
另一个缺失,就是结构的随意。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姜文的有意为之,但在曾先森看来,影片的故事实在很羸弱。
我们就从非喜剧,纯戏剧的角度来分析看看。
影片的剪辑痕迹很重,采用高速剪辑和密集台词推进剧情,“我就想问问天花板上头是啥呀?”等碎片化对白串联父子旅程,从沈阳到国际舞台的时空跳跃突显目标与现实的背离,削弱传统线性逻辑以强化荒诞感。
结构上,也并没有任何递进关系。
我们看到升级打怪吗?其实姜文连升级都拍不出来。郎朗与他如何从东北沈阳一步一步走向全世界?靠什么?
唯一能靠的就是拼搏。你不拍辛苦的汗水,你不拍拼搏的岁月,为什么不拍?
曾先森认为姜文不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发现他拍不出新意。
又或许,像郎朗这样的天才,怎么拍都是升级打怪赢得全天下,还抱得美人归?
你告诉我,怎么拍出惨来?
又或许,姜文发现如果拍奋斗和努力,他拍得过《爆裂鼓手》吗?
如果拍爱情,他拍得过《爱乐之城》吗?
如果拍现实和梦想,拍天赋和失落,他拍得过《她比烟火寂寞》吗?
他知道自己拍不过,那么索性就搞一些现在的流量中年戏骨,搭上影帝的自己、于和伟、葛优玩一把喜剧算了吧。
你连升级打怪的递进情绪都做不到,更何况给主人公们有成长弧光呢?
4
聊了这么多,终于可以说结论了。
《你行!你上》就是烂片!
这就是一部平庸到掉价的电影,至少在曾先森看来这样的电影质量是和姜文以前作品质量有明显差距的。
那你是看不到隐喻吗?隐喻有什么用,请问?
喜剧就更不合格!
人物背后的痛苦、挣扎或时代背景的感受看不到,没有去真正解构或批判这种爹味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郎朗个体心理、情感完整度的长期伤害,导致更像是被歌颂的对象,仿佛在观看一场以“成功”为名的情感暴力。
配资十大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