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人工智能狂飙突进,一边保护主义咔咔往上涨,全球化像被按了倒带键。谁来踩刹车?谁来给地图指北?此前在吉隆坡,博鳌亚洲论坛和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拉了个圆桌,把亚太一众大咖请到一块儿,干的就是——掰扯清楚“往哪走、怎么走、能不能走得稳”。
会谈先把阵势摆上:地点在吉隆坡,名号叫“亚太区域合作吉隆坡圆桌会”,主题直给——“砥砺前行:区域合作推动亚太一体化新进展”。与会者不光是邻里街坊,澳大利亚、柬埔寨、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尼泊尔、新西兰、秘鲁、波兰、新加坡、泰国、土耳其、美国等等,凑齐了20个国家的代表,阵容不小。泰国方面由原副总理兼外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亚洲和平与和解理事会主席素拉杰·沙田泰教授出席,也是主要发言人之一。这是一场典型的二轨外交:不拗政策条文的细枝末节,先把方向盘校准。亮点就落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的全体会议演讲上。他按时间顺序把麻烦摊开——地缘政治加速换挡,气候变化拧紧发条,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带来新变量,最扎眼的还数孤立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死灰复燃。这些东西挤压了多边主义的舞台,拖住了自由贸易这辆旧马车。作为当届东盟主席国的当家人,他给出路线图:要把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修好、扶正、再点火”。他提到七十年前的万隆原则——把经济正义和团结写进全球秩序想象——这不是翻老黄历,是给亚太合作续命的“总纲”。他还把底牌摊明:亚洲过去是、现在是、以后还会是世界经济的主引擎。既如此,亚洲就得在“建设性多边主义”里当头雁,而“东盟中心地位”是个正合适的平台,给想搭上“亚洲世纪”的伙伴们一个靠谱入口。
话锋一转,圆桌不空谈。围绕“更开放、更互联互通——亚太一体化的未来”,与会者认账:全球在碎片化,这是真相。但越碎越得靠多边主义当“粘合剂”。怎么粘?他们给了三招:巩固区域主义,优先开放经济体,内外互联互通一起上。可这仨词要落地,离不开一句大实话:各国得一块儿干,还得有那股子政治决心。随后他们把镜头拉到“绿色数字化——亚太增长新动力”,算是给发展装个新发动机:用先进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数字化、把蓝色经济的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保护装进工具箱。必须给人工智能立规矩:用得明白、用得安全、别被滥用,还得把数字安全这条底线兜住。大家也不讳言风险——绿色和数字化要是带不动包容性,社会鸿沟只会越拉越大,所以要提前铺好缓冲垫。圆桌讨论“重振万隆精神、加强团结合作”:七十年前,万隆精神让全球南方不再只当“规则接受者”,而是有资格当“规则制定者”。今天要是把这股劲头当成共同价值,就能攥成合力,顶住地缘政治的乱流,给亚太一体化续一口气。
听起来是不是都对?可真刀真枪的矛盾也摆在这儿。一个是“多边主义的粘合剂”能不能真糊住裂缝。朋友圈里互相点赞容易,关键时刻谁愿意把关税降一点儿、把互联互通缺口补一段儿,才是见真章。再一个,“亚洲是增长引擎”这话没错,但引擎再猛,也扛不住供应链被你一脚踢这儿、一脚踹那儿。东盟的“中心地位”像一个枢纽站,谁都想进站候车,可车次多了、方向杂了,调度能力就成了硬功夫。还别忘了那句“七十年前的万隆原则”,它强调的是经济正义与团结。落到今天,就是既要讲规矩,也要讲公平;既要通关提速,也要让小企业、小经济体不被卷到墙角。二轨外交的好处,是能先把气儿顺了、思路理清了;坏处是落地还得看一轨的手。政治意愿这四个字,说着轻巧,做起来就像打铁,要趁热,还得抡得动锤。
这些大词儿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别抻着,举俩身边的例子。新加坡做物流的小王,最近老被客户问“这条航线还走不走得通?”互联互通不是抽象,航线能不能稳、港口能不能连、通关能不能快,决定他这个月的奖金能不能发得及时。曼谷做跨境电商的小美,听到“人工智能要立标准”,心里其实挺盼的。平台一旦明确了AI内容监管和数据安全,她就敢把智能客服和推荐系统干到位,不用天天提心吊胆担心“被误伤”。印尼沿海的渔民老阿都,对“蓝色经济可持续管理”不见得能讲出长篇大论,但他知道,近海生态要是保不住,今年的渔获就得打折。他希望的是:环保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能换来更稳定的收入,不用为了多几斤鱼去冒更大的险。这些朴素的念头,跟“多边”“互联”“绿色数字化”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再深一层想,“绿色+数字化”是双刃剑。没有规则、没有兜底,可能变成“强者更强”的加速器。人工智能的“务实标准”该怎么定?原则得明白、流程要透明、执法要一致,还得给发展中经济体留足技术嫁接和成本消化的时间。数字安全要守住底线,别让数据变成“新殖民”的抓手;绿色转型也要有梯度,别一刀切让中小企业背上“大项目”的财务包袱。说到万隆精神,今天的要义不是复刻历史画面,而是在规则层面继续争取“能参与制定、能分享红利”。东盟中心不是牌匾,是责任:既要会谈判、能平衡,也要敢分配、能兜底,该拉一把就拉一把,让弱势群体不掉队。多边主义要被“看得见”,体现在更简便的通关、更通开的数据通道、更能落到中小企业的绿色金融,而不是只有大厂才拿得着的补贴和标准豁免。
这场圆桌说透了三件事:第一,亚太一体化不是情怀,是硬邦邦的制度配合和互信建设;第二,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更不行——关键是用得讲究、用得公道;第三,团结不是喊口号,是肯在关键处让步一点、在该协同时咬咬牙把事办了。听起来复杂?是的。但复杂不代表没谱儿。先把方向校准,再把规则讲清,再把红利分好,增长这台大引擎才会轰得久、跑得稳。
最后留个“课后题”:你更担心哪一个——地缘碎片化下的供应链打摆子,还是绿色数字化带来的“新不平等”?要不要一起琢磨,怎样把多边主义这管“粘合剂”用在刀刃上,让亚太这盘棋下得不憋屈、也不掉链子?
配资十大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